市委  |  市政府  |  市政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报告

关于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28 10:12 来源:市人大办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情况的报告。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会前专题调研,调研组分赴郎溪县、广德市实地考察了安徽博盈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宣城托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郎溪展示中心,慈兴集团、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广德经开区三期等,分别听取了郎溪县、广德市政府的汇报,并与相关部门、企业、市人大代表座谈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调研组还召开了市直有关部门调研汇报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宣城市和郎溪县、广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迅速行动,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科学谋划高位推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宣城行动计划》,制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细化219项具体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对标融入沪苏浙为抓手,学两湖、提标杆,强信心、促跨越,推动宣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从“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

  (二)规划编制全面推进。确定“1+2+N”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形成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郎溪片区、广德片区规划初步方案。编制完成《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规划建设方案》,获王清宪省长批示并谋划从省级层面予以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宣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获得自然资源部支持。合作区宣城区域综合交通、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成果。积极谋划对外开放大平台,获批中国(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区,宣城综合保税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资委会审议通过,综保区投资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组建完成。

  (三)合作共建积极展开。设立市县两级苏皖合作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形成市专班协调推进、郎广两县(市)主动作为、市直单位积极支持的工作机制。与溧阳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成立苏皖合作示范区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深化交流合作,与无锡、常州、湖州及上海光明集团在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市场监管、数字长三角等18个方面建立专项合作机制。建立常态化党政对接交流、干部挂职锻炼等机制,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上海市松江区和杭州、南京、湖州市学习考察,松江区和湖州市党政代表团、杭州市新塘街道先后来我市考察。

  (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2021年以来,“一地六县”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9个,总投资272.46亿元。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广德基地等一批科创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广德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建成运行;郎溪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成使用。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改扩建工程、广德汽车检测小镇、广德广能电子公司电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园、定埠港二期及临港产业园区、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公路改建工程等5个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

  (五)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层面有《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省级层面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省20条”政策),市级层面研究出台《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初步形成五年以上工作有规划、三年工作有计划、年度工作有重点、高质量发展有方向的政策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引领不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一地六县”合作区总体规划尚未批准,虽然郎溪、广德已各自编制规划,但由于缺少上位规划支撑,导致与毗邻园区洽谈合作,难以深入推进。“一市三省”省级层面等高层级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沪苏浙皖合作中的规划衔接、交通互联、产业合作、生态环保、招商推介、政务服务、会商机制、政策争取等方面一体化还没有形成。

  (二)招大引强不足,产业合作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缺少牵动性强的“引爆点”“压舱石”项目落地。工业领域尚未形成一体化合作园区,产业协作格局尚不清晰,在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产业转移税收利益分成机制、园区扶持政策延伸共享机制以及创新和孵化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缺乏有效探索。

  (三)要素制约突出,发展要素支撑还需进一步加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宣城区域资源要素供给和政策支持倾斜不够,能耗制约、土地制约、人才制约、生态制约等难题凸显,在如何用足、用活、用好“省20条”政策,着力化解要素制约问题方面,办法还不够多。由于空间发展方向和阶段需求各异,道路规划技术等级、时序和财政倾斜力度不一致,部分省际联通公路未能实现行政等级与规划技术等级相匹配。我省国土空间规划批准时间难以确定,制约部分项目落地,现有环境承载力有限、能耗总量、铸造产能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影响后续发展空间拓展。

  (四)跨界合作较难,区域协调发展没有做到无缝对接。与长三角区域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发展意识、观念和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尚不完善,省市县联席会议制度仍需健全,在发展需求、生态环保、收费标准、征地补偿等方面标准不统一,部分跨界深层合作尚未破题。各级政务数据汇集和各部门间数据互通不全面、不完善、不到位,与沪苏浙地区信息数据共享共用难,数据联通不畅,“跨省通办”难以达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三、建议

  (一)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用一流的执行力抓好长三角合作区建设的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快形成市县一体、县间互补、各级各部门精诚合作的工作局面,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进一步汇聚起强大工作合力,确保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在今年实现高位起势、高质量发展,真正当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当前,特别要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修编的机会,将“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合作区纳入规划,使之上升到国家层面。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切实做到“吃干榨尽”。要切实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研究,特别是“省20条”政策的研究,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在此基础上,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把政策用好用足,真正做到“吃干榨尽”。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要会同郎溪县、广德市政府,在抓好推进的同时,主动与省对口部门开展对接,把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固化,在政策、项目、要素等方面争取得更多支持。

  (三)进一步强化项目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项目谋划和落地是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把大项目的谋划、招引、建设,作为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的重中之重,靶向招引行业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抓紧谋划一批高品质高效益的硬核项目,争取获得优先要素保障。以实施“链长制”为抓手,发挥各级商会组织作用,合力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不断引进新型技术和领军企业,加强已有企业的跨区技术联合和产品配套,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共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体的全流程创新链。树立“项目为王,人才为先”理念,大力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走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联动的“双招双引”新路径。当前,建议组织专班,抓好“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项目的推进,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进一步推动“一改两为”,切实创优营商环境。扎实推行“一改两为五做到”,常态化建立完善“接访群众、接待企业、接谈干部”机制,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的闭塞状态和小进即安的自满思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与沪苏浙等高对接,将“凡是沪苏浙能做的,我们也都要做到”要求落实到位,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要以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先导,全面提升效率和速度,尽快形成一批显示度高、标志性强的工作成果,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真正成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